这本书第6页就阐明:
“有些人以为”讨人喜欢”是EQ很好,
但如果你”讨人喜欢却失去自我”,
那是情商最糟糕的情况。”

我一直在讨人喜欢。
直到25岁之后,我才顿悟这件事。
或许我应该更早遇见这本书。
(但人家出版年份2019年啊。)

这本书给我的3个练习:
#舒服做自己,是追求EQ最重要的原因。
人生那么漫长,
遇见的好坏黑白灰那么多。
如果你一直不是自己想活成的样子,
多么可惜。

#面对自己的情绪
先学会明白过活,为自己设立自己内心的红绿灯。
诚实面对每一个当下,再好好消化,即使很费劲。
因为没有负面的情绪,每一个帮助你享受生命的情绪,都很珍贵。

#内心对立面的自己
别怕独处,那是自己对话最好的时刻。
建立一个在内心与你抬杠的分身,
训练它总是问你”为什么”。
那么你会越活越明白。

人生可以浑浑噩噩,
但我们不愿意。
所以我们前进。

#阿七说
#蔡康永的情商课–为自己活一次
#随读随拍
#丢回一个月前的流浪马六甲

______

某种程度上,我认为这本书和体验教育的核心很相似。只是对象从广泛的人,再缩小一点到人的情绪。
体验教育核心: 看见、面对、感受、接受、思考和应用。
本书核心: 感受、接受与否、思考和应用。

两者都是告诉我们一个技能,
学会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
“更好”或许有点歪曲啦,
贴切一点,
两者都在想法,让我们一起,
在”舒服做自己”和”不伤害他人”中间,
去平衡。

____________

终于自己也到看这类书的年纪了啊。
好感慨。